茂名一男子患病致心脏骤停,医生: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以赴
警惕!病原体侵蚀心脏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日前,一名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茂名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CCU、麻醉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合作下成功获救,顺利康复出院。
数月前,陈生出现体力活动后心悸、气促,在当地医院治疗未见好转,并逐渐出现静息下亦觉心悸、气促及不明原因发热,后转茂名市人民医院就诊。来院就诊时,患者就已经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不得不立即收住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治疗。经茂名市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医师诊断,很快揪出了导致陈生发病的“元凶”。原来陈生患的是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已经侵袭心脏瓣膜、心脏传导束,并出现心脏瓣膜功能失常以及心律失常。
治疗期间,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成功心脏复苏后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当即联系重症医学科专家迅速为患者实施ECMO辅助进行循环支持。转至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期间,患者仍出现频繁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并出现肝肾功能不全。重症医学科主任王铮立即召集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超声科等专家会诊,经讨论分析,一致认为患者病情危殆,感染已经侵蚀心脏主动脉瓣,而且主动脉瓣上已经出现因感染形成的赘生物,赘生物更长达2.6厘米,大而脆的赘生物极容易脱落,随血液流动扩散到全身各处,导致全身严重的感染以及血管堵塞。手术清除患者心脏感染病灶、恢复瓣膜正常功能是扭转心力衰竭的关键所在。但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实施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术后患者极容易出现低心排、肝肾功能衰竭等,其中的危险程度不亚于在刀尖上起舞。经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病情,达成一致意见,只要有一线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手术当天,在麻醉科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心血管外科主任陈景伟带领团队为陈生实施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打开心脏的那一刻,大家都被心脏感染受累的严重程度所震惊。陈生的主动脉瓣膜已经被侵蚀撕烂成豆腐渣般松脆,仅残余部分尚未完全撕脱的瓣叶组织及摇摇欲坠的瓣上赘生物,同时感染导致主动脉窦穿孔,瓣周脓肿形成,侵蚀主动脉瓣环及心肌组织,这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狭路相逢勇者胜!陈景伟主任凭借多年练就的手术本领,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沉着应战,成功为患者施行手术,术后送返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在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团队精心治疗下,渡过重重难关,顺利转回心血管外科病房康复治疗,术后复查心脏彩超心功能恢复良好,心律恢复正常,日前顺利康复出院。出院前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详细向患者交代了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康复要点,陈生满怀感激地说:“感谢您们给予我第二次生命!”
心血管外科主任陈景伟提醒: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当身体出现反复发热、呼吸困难、不明原因栓塞等症状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注意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时到大医院就诊。一旦明确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心衰、赘生物及难以控制的感染,应选择积极手术治疗,彻底清除感染组织、修复或置换受损害瓣膜,恢复瓣膜正常功能,否则会延误手术时机,导致感染蔓延,加重心肌及心脏瓣膜损害,增加病死率。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因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脏瓣膜、心内膜以及血管内膜的炎症。伴随着心瓣膜、心内膜和大血管内膜上细菌聚集的赘生物的产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如菌血症、血管栓塞和心脏疾病。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它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甚至可能致命。
感染性心内膜炎会有哪些症状?
(1) 发热:最常见,热型多变,以不规则者居多,可为间隙型或弛张型,伴有畏寒、出汗,体温大多在37.5-39℃之间,也有高达40℃以上。
(2) 心功能障碍或心脏杂音:心功能不全或原有心功能不全加重。如出现瓣膜损害,瓣膜反流可出现相应听诊部位的心脏杂音,或使原有的杂音性质、响度发生改变,但有时较难察觉。
(3) 神经系统症状及栓塞现象:脑膜炎表现、神经及精神改变。循环血管堵塞,如肺栓塞及脑栓塞等。
(4) 皮肤受累:皮肤和粘膜瘀点、甲床下线状出血、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
此文转载自2023年3月11日,茂名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服务号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